我院张宁老师的合作论文在顶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3658

        我院经济学系张宁老师的合作论文“家庭碳足迹不平等性”(Unequal household carbon footprints in China)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Climate Change )Article栏目发表,论文合作者为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的Dominik Wiedenhofer教授,我院珠江学者讲座教授、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关大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的Zhu Liu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魏一鸣教授。《Nature Climate Change》的影响因子为17.184,是气象&大气领域、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在这两个领域,分别排名第1和第2

该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至2012年,中国家庭的碳足迹增加了19%,其中75%的增长量是由于中产阶级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提高引起的。中国最高收入群体的碳足迹现在已达到欧洲平均水平,而三分之二的人口的碳足迹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中国家庭碳足迹以及收入的不均等性是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巨大挑战。

该研究利用了最新可得数据(2007-2012),量化了中国13个收入群体(5个农村和8个城市)对于服务、商品、食品、交通和住房等的家庭消费碳足迹,发现了由于消费结构以及消费量的差异引起的人均碳足迹的不均等。城市收入最高群体(全国5%人口)贡献了中国总家庭消费碳足迹的19%,人均碳足迹达6.4 /人,将近全国人均碳足迹(1.7/人)的4倍。而城市的收入较低群体以及农村居民,占中国总人口的58%,人均碳足迹只有0.51.6/人。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能源消费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农村居民通常采用传统和本地污染的能源载体,如秸秆、薪材或煤炭,而电力和天然气正在逐渐普及。在城市地区,现代能源载体如电力、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主要能源来源,并且私家车行驶也已经成为直接家用能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摆脱贫困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但是摆脱贫困的同时也会引起碳足迹的大幅增加。中国每年有将近2000万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其生活方式也呈高消耗、高碳化。城市中产阶级和高收入人群贡献了中国碳足迹总量的69%,迅速西方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多的资源需求以及快速增长的碳足迹。假设每个中国家庭都达到城市高收入或欧洲人均水平,中国总的碳足迹将增长三倍。中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的消费贡献了40-51%的全球CO2排放。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快速富裕起来的家庭,向往并转变成西方的多消费、物质化、高碳化的生活方式。欧盟国家目前的家庭平均CO2足迹为6.7CO2/人,美国家庭为10.4/人。而在印度,平均CO2足迹为0.9 /人,巴西为1.5/人。因此,在减少碳排放的不均等性同时,需要避免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密集排放型的生活方式转变,将生活质量与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应该在倡导可持续消费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把低碳生活及可持续消费变成一种时尚的、让人追求的生活方式。论文作者指出,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不代表绝对的高收入、高碳化消费行为,而应该是对健康、快乐及幸福感的体现。一些国家,如哥斯达黎加和泰国已经在实现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将碳足迹维持在1/人左右,这表明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是协同一致的。作者认为,研究中开发的碳基尼指数等方法可用于为某些消费地区的主导消费群体制定可持续消费方案、或者指导在实现脱贫同时减少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设计。

张宁老师近年来在资源环境经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43篇,其中包括综合顶级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Energy、《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知名期刊,出版英文与韩文专著各1部、中文专著2部。据IDEAS/RePEc统计,在全世界青年经济学者中位列全球第8位(近5年基准)。有1篇论文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引用前0.1%ESI热点论文,有10篇论文进入领域引用前1%ESI高被引论文。受邀担任SSCI期刊Social Science Journal副主编;技术经济顶级期刊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领域编辑,负责能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编辑工作。SSCI期刊Sustainability领域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国家社科重大课题1项,课题组提交研究报告14篇,多数获得国家和省领导人批示并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获得国家级奖励1次,其他各类奖励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