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历经8年谈判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终于宣告诞生,正式启航。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贸易一度陷入困境,东莞作为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也深受影响。覆盖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RCEP的签署,对中国、对东莞有何重大意义?东莞如何借此东风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本期“三人行”邀请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88858cc永利官网副教授张萃就RCEP协议签署后,东莞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更加开放的情况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过去我们谈外循环,是外国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这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可持续的外循环。现在,我们对外循环的态度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需要什么,主动去国际市场争取,把更高端的要素吸引过来,这种外循环才是高端的、可持续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东莞要根据贸易伙伴的市场需求,做细致的调研和精准的定位,考察自己在亚太制造链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哪些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安排和战略上的规划。
88858cc永利官网副教授张萃:加入RCEP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跟东莞市的一些企业,它们的比较优势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RCEP的签署,其实也是倒逼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促进力量。
机遇显而易见 挑战如影随形
记者:东莞是外贸大市。11月10日召开的东莞市推动外贸高质量稳定发展大会介绍,1-9月,东莞全市外贸进出口9685.1亿元,当月进出口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进出口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国第五。RCEP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诞生,对东莞有什么意义?
白明:RCEP的诞生对东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东莞是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包括15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诞生,对东莞而言肯定存在大量利好。同时,东莞也是一座制造业城市,制造业城市的生存关键是它在产业链中处于什么位置。RCEP签署之后,东莞的产业链不应再放眼国内,而应该置于整个亚太链中去看。比如说,东莞制造业要和日本制造业竞争,这种竞争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个挑战,我认为东莞要找准自身的产业链定位,往更高端的产业链方向发展。
陈及:RCEP签署对东莞来说有非常明显的利好。现在区域性的贸易组织越来越多,成员国享受着贸易条件的便利和通关的优惠,自然可以刺激一些地区的生产流通和生产加工。东莞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发展区域,所以RCEP对东莞而言,是赢得了一个很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种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贸易更加畅达。以前每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不一样,现在把这些条件统一了,可以说是在自由贸易区里开辟了一个新市场,成员国都享受着更加宽敞的贸易通道和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
张萃:东莞是一个外贸大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大背景下,RCEP的签署对于外贸大市东莞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RCEP协议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这些条款,还包括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经济与技术合作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内容。所以这个协议的开放程度,涉及的层面比WTO的开放程度要高。从这个角度来说,RCEP能够极大降低成员国之间贸易投资的壁垒,提高企业的通关便利化水平,进而推动商品、服务、资本这些生产要素在各个成员国之间的流动。
其次,从企业家信心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以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压力也在持续增加,企业家精神受到一定的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跟其他14个成员国之间签署RCEP协议,体现出各国官方所发出的积极信号,也就是各国一起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这种决心对企业家们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者,从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RCEP的成员国不仅包括了像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发达国家,也包括了像老挝、缅甸、柬埔寨等这些发展中国家。那么,对于加工贸易占重要比重的东莞市而言,可以说RCEP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发展中国家跟东莞的一些企业,它们的比较优势是相似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RCEP的签署,其实也是倒逼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促进力量。
保持原有优势 攻坚高新技术
记者:“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这个大背景下,东莞如何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
白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东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东莞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势必要走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之路,但是这条路怎么走,我认为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东莞应该继续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争取让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的速度减缓,在广深之间形成洼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建设东莞。第二,东莞应该加快技术提升的速度,以各种政策去刺激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只争朝夕。
陈及:从东莞的角度讲,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应该把自己的产业优势做出来,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此次签署RCEP协议对东莞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要把效益落到实处,东莞就一定要强身固本。
我认为做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东莞要根据区域里贸易伙伴的市场需求,做细致的调研和精准的定位,考察自己在亚太制造链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哪些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安排和战略上的规划。
张萃:我认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我们要从过去的以商品、劳动力为主的开放,转变为制度性的开放。东莞是靠“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尤其需要通过打造和利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来获取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
与此同时,东莞企业要做的关键一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个社会都要能够形成创新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提高东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防范和化解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只有开放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帮助东莞经济和外贸实现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未来再到创新优势的转变。
利用国际市场 吸引高端要素
记者:RCEP的签署,有利于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看待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辩证关系?
白明:内循环是外循环的基础和底气,外循环为内循环创造良好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荒废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谈外循环,是外国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不管什么产业都承接过来,这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可持续的外循环。现在情势已变,我们对外循环的态度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需要什么,主动去国际市场争取,把更高端的要素吸引过来,这种外循环才是高端的、可持续的。
陈及:内循环和外循环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在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几十年的长久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内循环是离不开外循环的。举个例子,目前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都有进口,如果没有进口的9000万到1亿吨的大豆,中国农业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如果我们完全靠内循环,这1亿吨的大豆要用七八亿亩耕地,而我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所以说,中国是无法离开外循环而单独发展的,只有内循环加外循环,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张萃:我们现在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说国际循环变得不重要了,甚至说我们不需要国际循环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一定是相互融通的,两者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循环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应该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国内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激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双循环”的强劲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文字/唐卓
摄影/无 视频/无
编辑/贾庆森
来源:i东莞 2020-11-2